
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。当时,美洲大陆上大约有5000万到1亿原住民,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确定,但毫无疑问,人数庞大。这些人群从北方的游牧部落到南方的印加帝国,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语言。一些像特诺奇蒂特兰(如今的墨西哥城)这样的城邦,甚至比当时的欧洲小镇还要发达。
然而,欧洲人一到,短短几百年内,原住民人口减少了90%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人口崩溃之一。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教科书通常会说,欧洲人带来了天花、麻疹、流感等病菌,印第安人没有免疫力,结果导致了大规模死亡。这个说法虽然不无道理,但却过于简化了问题。基因研究表明,这不仅仅是因为病菌,更因为暴力、土地的抢夺和文化的摧毁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,才导致了这种灾难。
展开剩余84%欧洲人来了之后,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天花等疾病。例如在1520年代,天花肆虐阿兹特克帝国,几百万人因此死亡,西班牙人趁机占领了这些地区。北美的情况也类似,像万帕诺亚格族,村子一夜之间空了,人口80%到90%都没能挺过病魔。
但是问题并非只有疾病。战争、饥饿和被迫迁徙使得印第安人几乎没有能力抵抗疾病。西方常说这是“处女地疫病”,仿佛印第安人天生就容易生病。可实际上,战争和土地抢夺才是引发疾病肆虐的根本原因。
殖民不是礼物,而是通过武力和残忍手段进行的土地抢夺。南美的西班牙人用刀枪直接对付印加和阿兹特克等文明,而北美的英国人则与波瓦坦族、佩科特族展开了暴力冲突。例如,1637年的佩科特战争中,英国殖民者和他们的盟友一把火烧掉了佩科特族的村庄,杀死了几百人,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,幸存者被卖作奴隶。这并非偶然事件,而是蓄意的屠杀。
更残忍的是,悬赏头皮的制度。殖民者为了奖励屠杀印第安人的行为,提供赏金,头皮成为了最值钱的“战利品”。到了19世纪,美国军队也直接参与了这种暴行。1830年,《印第安人迁移法》迫使东南部的几个大部落迁移,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在迁徙中死去,这就是著名的“泪水之路”。疾病的确加剧了死亡率,但暴力和强制迁徙才是主要原因。
此外,欧洲人还把印第安人从祖居地赶走,美国和加拿大的保留地政策让他们生活在荒凉的土地上,既无法种植庄稼,也难以猎取食物,导致极度贫困。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常常不够,甚至有的已经变质。病情和饥饿的叠加让印第安人的死亡率飙升。
不仅身体被摧残,印第安人的文化也遭到了摧毁。19世纪末期,美国和加拿大开展了寄宿学校制度,把印第安孩子从家里抢走,强迫他们放弃母语和传统信仰。如果不服从,孩子们会遭到严厉的体罚。卡莱尔学校的创始人理查德·普拉特曾明确表示:“杀了印第安人,才能拯救那个‘人’”。这些学校里,数千名孩子死于疾病或虐待。其目的显而易见,就是要彻底抹杀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身份。
因此,尽管疾病确实在印第安人崩溃中起到了作用,但它并非唯一原因。暴力、驱逐和文化摧毁等才是最致命的因素。西方之所以常常强调“病害论”,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说法更容易让人接受;另一方面,它也为殖民历史中的不光彩行为找到了借口。
西方的这种叙事模式也有其根源。历史书、电影乃至一些学者,都喜欢将印第安人描绘成被免疫系统困住的“受害者”。比如贾雷德·戴蒙德的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,就提出了“病菌主导论”,认为印第安人因为缺乏免疫力而被淘汰。虽然这种说法看似科学,但它却将人类历史中的屠杀、侵略和抢夺掩盖成了自然灾难。
此外,西方文化中一直有一个老套的“高尚野蛮人”论调,印第安人常被描绘成纯朴但落后的存在,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,最终注定要灭亡。但事实远非如此。印第安人并不落后,易洛魁联盟的政治制度影响了美国宪法,而印加的农业技术让欧洲人深受启发。他们之所以失败,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,而是因为被精心设计的侵略计划和算计所打败。
现代的基因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视角。通过对印第安人遗骨和现代基因的比对,科学家发现了“瓶颈效应”——即原住民人口的急剧下降,导致基因多样性大幅度减少。2016年,《自然》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,这种瓶颈效应来得迅速且猛烈,不仅仅是因为疫病,暴力和驱逐等因素同样是罪魁祸首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。在拉美地区,一些地方的印第安后裔男性的Y染色体大多来自欧洲,而女性的线粒体DNA仍然是印第安人的。这表明,印第安男性在与欧洲殖民者的冲突中死伤惨重,而女性则大多成为殖民者的配偶或奴隶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欧洲殖民者蓄意的种族灭绝行为。
印第安人在被奴役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加勒比海的泰诺人几乎在哥伦布到达后就灭绝,现代的波多黎各人几乎找不到泰诺人的基因。巴西的原住民也同样在甘蔗种植的劳作中死伤惨重,失去了他们的基因。这一切并非因为疾病,而是人为的暴力和压迫。
然而,尽管面临如此巨大的历史伤痛,像纳瓦霍族和切诺基族等部落的基因仍然保存了较强的印第安特征,说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功抵抗了外来的摧残。
通过基因和历史的结合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西方的“病害论”是多么不准确。疾病确实是一个因素,但它只是外部压迫的结果之一。真正的根源在于暴力、奴役和蓄意的政策,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种族灭绝行为。
联合国定义的种族灭绝是指有意摧毁某个民族、种族或宗教群体的行为。沙溪大屠杀、泪水之路和寄宿学校的暴行,都是有计划、有目的的摧残。疾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,背后的罪魁祸首是贪婪和计算。
今天,印第安社区依然在贫困、健康问题和文化消失的困境中挣扎,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的遗产。认清这段历史的真相,不是为了追责,而是为了修补今天的社会,推动土地权、文化复兴等方面的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